生产基础稳固 质量继续提升——全市一季度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 |||||
|
|||||
年初以来,我市在经受长期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和非洲猪瘟疫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各地积极开展生产互救,采取各类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稳定的生产能力和互救互助的农业服务潜力,种植业积极调整种植品种,林业大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畜牧业提质增效,渔业多元化养殖,全市农业生产有效化解不利因素,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初步显现。经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2.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55亿元,增长1.9 %。 一、基本情况 (一)农林业生产开局变中向好 1.春粮种植面积下降。据对部分种粮大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我市春粮播种面积下降较多,主要因素是去年年底持续阴雨天气,播种受到影响,其次受小麦订单最低保护价格下调和相关收购奖励政策的不确定影响,使部分大户春粮种植意向继续下降,其他旱粮作物基本保持稳定,预期夏秋粮将有所增长。 2.经济作物整体趋好。今春我市天气有利于茶叶生产,春茶亩产明显增长,品质整体提升,加上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导致春茶价格同比上涨20%左右。蔬菜种植面积28.77万亩,同比增长0.5%,受天气影响,产量下降8.5%,平均价格上涨9.6%。如大棚蒲子,全市种植面积约5000亩,受天气影响上市期延后一个月,产量下降约30%,但价格是去年同期的2倍,总体收入不降反增,上虞芥菜在葡萄棚下种植,避开天气影响,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超过6000公斤;中草药材种植面积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今年一季度全市中草药材播种面积达1.61万亩,增长1.6%,主要品种为白芨和铁皮石斛、新增益母草等其他中草药材,如诸暨今年新增1000亩益母草种植,一年可收3次,亩产鲜叶3吨,产品全部被义乌一家制药企业收购。草莓面积7440亩,下降2.2%,产量下降,价格大幅提升,总体产值增加;花卉苗木面积继续增长,花卉生产从一产向三产延伸,如柯桥区平水镇剑灶村的海丰菊园,从原来生产鲜切花到菊花展览,游客众多。受此带动,该村又引进一家花卉种植企业,将新增种植面积400余亩,逐步形成平水花卉种植基地。 3.林业生产稳中转型。今年以来,我市继续推进“一村万树”行动,稳步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推动形成“一户一景、一村一品、一线一韵、一树一业”的乡村绿化美化和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一季度造林面积3.42万亩,增长92.0%。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林产品继续高位增长,如嵊州市对新技术“春笋冬出”的应用推广,采用砻糠覆盖,财政每亩补助300元,春季毛笋提前至1月初开挖,生产期大幅延长,量价齐增,一季度全市鲜竹笋产量4.65万吨,增长1.8%。 (二)畜牧业生产止跌回升 至3月底,全市主要畜禽生产止跌回升。其中生猪生产趋于稳定,家禽生产稳中有增,蛋类价格受本地产量增长和外地市场大量流入等因素有所下跌,收益整体保持稳定。 1.生猪生产保持稳定。受生猪价格上涨影响,养殖户养殖积极性提高,一季度生猪存、出栏环比增长。至3月底,全市生猪存栏53.04头,一季度共出栏23.84万头,生猪存栏和2018年年末相比增长1.2%,出栏增长9.8%。调查中养殖户反映目前养猪赢利较好,价格还在小幅上涨,出栏头重也在增加。 2.禽蛋类产品销售较好。家禽生产与去年底比较,出栏增长25.5%,季度销售较旺。同时年初禽蛋价格在高位小幅回调,目前禽蛋已经从年初的6.3元/斤下跌到5.0元/斤,种蛋从7元/斤下跌到5.5元/斤。调查中家禽养殖户表示今年养殖量将趋于稳定,一季度由于价格下跌因素快速出栏,后期是否增加存栏要视价格因素而定。 从今年以来畜牧养殖大环境看,生猪产品价格上涨,但短期内存栏不会快速增加,外地生猪调入困难,预计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将保持稳中有增,养殖户处于稳定赢利状态;禽类由于前期市场需求良好,价格已经回升到赢利状态,一季度虽然价格有所下跌,但整体形势仍稳中趋好。 (三)渔业生产稳中有增 1.结构调整明显。据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中略增,一是水库养殖面积增加,二是新技术新品种的有效推广,三是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带动了水产品养殖结构的调整,原来单一、粗放式养殖面积减少,高效、混合养殖面积增加。一季度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2.80万吨,同比增长5.6%,主要是去年年底养殖积压较多,一季度集中捕捞上市。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市部分水产品养殖单位或养殖户增加科技投入,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提高水环境质量,提高亩均养殖数量,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也从中得到实惠。 2.商品鱼量增价跌。今年一季度全市鱼类产量增加。整体水产品价格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龟鳖、光唇鱼等今年销售形势继续趋好,价格继续增长,推动这些品种的养殖面积继续增加,但由于去年年底以来长期阴雨天气的影响导致绍兴传统晒鱼干的草鱼等品种销售不佳,市场需求供过于求。 二、对农业生产中部分现象的思考 1.主导产业不突出。目前我市农业生产百花齐放,但地域性主导产业不突出,量小分散,不能很好的以点带面来带动本地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各区、县(市)都鼓励发展花卉产业,但目前没有形成较好的花卉产业园区,水果产业全市遍地开花,也没有规模性的水果产业园区。 2.粮食生产瓶颈突现。主要表现为种粮收入急剧下降,风险开始显现,种粮大户进退两难。分析原因:一是粮价逐年下降,二是土地承包价格高企不下,三是设施设备处置难。四是粮食产业转型难。目前有部分大户在转型种植高效益旱粮和优质稻,但由于销售前景不明朗,不敢大面积推广。 3.农机露天存放损耗严重。调研时发现大部分种粮大户配套设施用地不足,大型农机具没有固定的存放及维护保养场所,长期停放在露天,致使设备生锈腐蚀,整体功能下降并提早报废,一方面使农机使用年限缩短,另一方面使种粮大户和财政补贴资金损耗严重。 三、几点建议 我市农业生产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已经涌现出诸多亮点和特色,但一哄而上,无序竞争,低、小、散现象十分突出,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农业产业化发展缺少引导。 1.政府部门要优服务、抓引导、推创新。一是要继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的硬软件服务;二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助推农业经营群体在现有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各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三是要积极鼓励和推动各类农业创新,如“春笋冬出”这种新技术的推广、如“香榧树认养”这种农业众筹新模式的推广。 2.农林业要重效益、提规模、促发展。目前我市粮食生产较为稳定,但隐患较多,需要妥善解决;要成立强有力的行业协会,对蔬菜、水果、花卉、茶叶、竹笋等主要经济作物统一生产营销标准,做到推技术、拓市场、建渠道,广宣传,促发展。重点建立以粮食和各类主要经济作物为主的现代农林业产业园区,以点带面带动区域性农林业高质量发展,在绿色中增效,在生态中致富。 3.畜牧业要稳基础、提质量、拓市场。目前我市“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大行动攻坚环节已结束,进入了长效治理阶段,各地的畜牧业关停也进入尾声,保留下来的畜牧生产企业要抓紧稳定生产基础,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养殖质量,在保持生态环境中谋发展,用高质量产品拓市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