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分析 | |||||
|
|||||
开年以来,我市商贸发展积极践行新理念、落实高要求,消费品市场运行开局良好。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3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一、诸多因素促成消费品市场回暖 1. 生活必需类和消费升级类消费品均有亮点。一季度,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亮点纷呈。受节假日优惠促销影响,生活必需类商品零售增速回升,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零售分别增长27.8%、19.3%和16.9%。消费升级类商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分别增长34.7%、15.4%和10.3%。 2. 重要商品拉动作用明显。占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54%的汽车类和石油及制品类商品,一季度零售额分别增长8.7%与8.7%,合计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4.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零售增速较上季度回升10.2个百分点,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做出较大贡献。 3. 网络零售拉动作用增强。一季度全市网络零售总额99.2亿元,同比增长21.7%。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18.3亿元,同比增长39.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3.8个百分点。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占限上批零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0.2%,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3.3个百分点。 4. 住宿餐饮业形势大好。受农历春节等节假日影响,我市住宿餐饮业全面开花。一季度全市住宿业营业额17.2亿元,同比增长15.9%,餐饮业营业额69.6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其中,越城区、上虞区、诸暨市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速均在15%以上。全市限上在库住餐企业中,70%以上企业营业额都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5. 居民消费意愿提升。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836元,同比增长10.7%,高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7个百分点。省民生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一季度我市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为133.7,位于“乐观”区间,在全省11个地市中仅次于丽水,位居全省第二。各类数据均显示我市居民消费意愿逐步提升。 二、近期消费品市场需关注的问题 (一)汽车类消费趋势不明朗 一季度,通过举办车展以及降价优惠等促销活动,我市部分新能源汽车与高端品牌低价车型销量增长,汽车类零售增速出现回升。然而,汽车类产品政策敏感性很强。目前国内正值国五国六排放标准迭代之际,我市相关政策尚未出台,国五标准汽车的使用时限、用车区域等相关管理细则仍未明确,消费者持币观望的现象比较普遍,汽车行业走向仍不明朗。 (二)政策利好提前预支 受4月起增值税税率下调影响,我市部分企业为多抵扣税额,赶在增值税税率下调前“抢销售、抢出口”,3月当月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大幅增长,同时也透支了部分二季度销售额。而增值税税率下调对于消费的刺激作用,并不能立竿见影,政策利好被提前预支,二季度批发零售业持续增长或将面临压力。 (三)限上餐饮业谨防回落 受农历春节与法定节假日影响,一季度我市住宿餐饮业形势良好。但限上餐饮单位的餐费收入主要来源于婚庆喜宴收入,受本地传统风俗影响,3月起将进入婚宴“小年”周期,限上餐饮企业的餐费收入增速预计将会较上年同期有所放缓,限上餐饮业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将面临考验。 三、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今年一季度我市消费市场开局良好,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为促进我市消费品市场消费持续增长,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惠政策落地生根 围绕国家与省统一部署,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我市实际,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我市商贸发展环境,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特别是在汽车消费、新品消费等消费升级的关键领域,要在供给侧,疏通税收、质监、售后等重点环节,创造放心消费环境。在消费端,对于消费者迫切关心的问题,及时出台政策细则,利用新媒体做好宣传科普,解除消费者消费后顾之忧。 (二)消费模式深化创新 将“促消费”与“惠民生”有机结合,以“消费促进月”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大型企业的带头作用,着力打造一批在本土有影响力的消费促进平台,培育智能家电、高品质家居、绿色食品、便民服务等消费新增长点,引导企业聚焦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同时,做好“夜宵城”、“夜市”等惠民消费工程建设,激发个体与小微企业活力,在满足我市居民多元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不断激发新的消费潜力。 (三)基层服务务求精准 加强对商贸企业的调研走访,特别要关注苏宁易购、苏泊尔家电等商贸重点企业,做好基层服务工作。一方面,对最新政策法规进行宣传解读,帮助企业更好的吃透政策,利用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深入企业,面对面倾听企业呼声。对于企业提出的问题,明确责任,逐条逐项销号解决,切实帮助解决商贸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