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快讯 > 统计分析

绍兴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径研究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0-03-16 09:36:22 浏览次数: 字号: [ ]
分享:

摘要:近年来,绍兴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坚定不移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升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但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的机遇及挑战,绍兴仍需积极谋划,探寻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紧抓机遇实现赶超跨越,显然,加快转型升级成为绍兴经济发展急需突破的新课题。

一、绍兴经济转型升级基本情况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破产,大批金融企业倒闭,中国制造业风声鹤唳,出口形势大变,绍兴经济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绍兴市政府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勇挑担子,企业敢闯路子,积极探索具有绍兴特色的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实现了量的扩展、质的飞跃、结构的提升,交出了一份转型升级的优秀成绩单。

(一)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978年,绍兴生产总值只有11亿元,2008年跃升至2千多亿元,每隔三年跃上一个新台阶,2018年达到5417亿元。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人均GDP也迅速提高,由1978年的299元到2008年突破5万元,绍兴努力了三十年,而到2018年达到10.79万元,比2008年翻番仅用了十年时间。与迅速增长的经济总量相对应,绍兴的产业结构也逐渐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8年的5.2∶59.8∶35.0调整为2018年的3.6∶48.2∶48.2,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格局。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1200亿元增至2018年的2234亿元,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由777亿元增至2609亿元。

(二)需求结构持续改善,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消费需求持续升级。2018年,绍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亿元,比2008年增长1389亿元,年均增长12.5%。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改善,居民消费从生活必需品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领域倾斜,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2018年全市粮油食品类商品占比5%,比2008年降低4.4个百分点;同期汽车类商品占比44%,比2008年提高15个百分点。出口结构趋向均衡。2018年,绍兴进出口总额2240亿元,其中出口2046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9.5%,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2.3‰。对前三大传统市场欧盟、美国、东盟出口依然稳定,出口额占全市的46.2%;与新兴市场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11.2%,出口额占全市的41.1%。其中,对越南、印尼、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出口同比增长均达两位数,占比分别比2008年提高2.7、2.0、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绍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其中,结构性指标民间项目投资、交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均超过10%,同比分别增长20.2%、28.1%、22.9%,投资增动能、补短板、强弱项的作用更加明显。

(三)产业平台升级加速,创新驱动日益活跃

近年来,绍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和杭绍甬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和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组织编制《绍兴科创大走廊三年建设计划》,稳步推进廊内各区块重点项目建设。截至2018年,绍兴共有高新技术企业96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3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3家,省级10家,各类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市级文创园、特色小镇、商业特色街区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大幅增长41.7%,增幅居全省11个市首位。全市财政科技支出4.3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1亿元,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41%,均位列全省第四位。

(四)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

绍兴是工业大市,工业经济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近年来,绍兴以念好“两业经”为抓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不断优化升级。201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234亿元,比2008年增长1034亿元。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9.3%,较2008年提高15.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上总产值2523亿元,占比37.2%,较2013年提高9.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节能环保、健康产品、高端装备、时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的4.8%、10.4%、7.2%、19.0%、13.6%。2018年全社会用能总量增长1.3%,单位GDP能耗下降5.4%,形成了工业经济规模增大、质量提升、效率增长的良好局面。

(五)现代服务业底蕴良好,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绍兴分别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加快推动全市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化、集群化、品质化发展。2018年,全市金融系统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437亿元和8517亿元,比2008年增加5174亿元和6026亿元。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次108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84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加8418、970亿元,年均增长高达16.0%和18.7%。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快递物流增长势头强劲。2008年,全市快递业务量仅128万件,2018年突破4亿件。“电商换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桌面电子商务,而是融合线上线下“两个市场”的新商业模式。2018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535亿元,比2013年(全省网络零售额有统计数据记载的起始年份)增长4.4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13年的7.6%提高到26.6%。

(六)质量效益稳定改善,资源利用水平逐步提高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8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分别是2008年近3倍和3.5倍。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18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56648元/人,比2017年增长7.3%,浙江省高质量发展评价中该指标得90.62分,列全省第一。“生产效率红利”正在逐步取代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增长。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201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4%,降幅列全省第一。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7%。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PM2.5年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8%,水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达到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二、绍兴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历近十年常抓不懈地调结构、转方式、增动能改革之后,绍兴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转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长期积存的矛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道路上,绍兴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

(一)增长速度放缓,增长优势难续

改革开放40年,绍兴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快速提升,40年间GDP年均增长13.1%。但是,自2012年GDP增速跌破10%后,呈逐年下滑态势。2013—2018年五年间,年均GDP增长仅6.9%,低于全省平均0.7个百分点。虽然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仍稳居第四位,但是,距前一位温州的差距已越来越大。2013年,绍兴接近追上温州,仅差37亿元,2018年两地差距达到了589亿元,短短五年扩大近16倍。绍兴赖以取得辉煌成功的体制先发优势逐步弱化甚至消失,地区竞争力日益下降,迫切需要寻找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以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才能完成追赶超越。

(二)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绍兴经济总量大,优势却主要集中在纺织、金属、化工等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重失衡。大多产业居于价值链含金量最低的制造环节,如“来样加工”“贴牌产品”,付出了资源、能源、环境、人力,产品质量也过硬,但缺少“头脑”和“心脏”。新兴产业起步迟、规模小、层次低,产业优势尚未完全建立,企业向价值链两段延伸的意识和能力较为缺乏。2018年,纺织、服装、化工等十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63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1.1%,而同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只有48.5%和4.8%,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和6.8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分别为第七、第八位。再反观曾经同是以纺织业为主导的嘉兴,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其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了52.4%、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12.6%,分别高于绍兴3.9和7.9个百分点,排名居全省前列。

(三)科研力量薄弱,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绍兴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列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补齐的“第一大短板”,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面前,创新的水平层次仍显薄弱,对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经济新增长动力支撑有限。区域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科研平台规模和质量不高,缺乏像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那样的高端创新平台。企业创新意识不足,企业研发载体建设较为缓慢,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比如纺织、雨伞、塑料制品等基本上都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端,虽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主要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低价竞争,而不是产品创新。虽然近年来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但从国际经验来看,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5-10%的企业才有竞争力。2018年,绍兴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为2.1%,总体竞争力不强。

(四)服务业结构传统,发展质量需优化

2018年绍兴第三产业比重占48.2%,而全国为52.2%,全省为54.7%,排名在全省倒数第三位。服务业仍以传统业态为主,批发零售业仍是服务业中增加值占比最大的行业(占比37.6%),现代服务业占比低,如金融、信息传输软件业和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比仅19.3%左右。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无法牵引、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造成制造业和服务业低端循环锁定。文化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布局分散,缺乏带动力强的知名龙头企业和旅游景点,与上下游关联产业延伸不够、融合不足。绍兴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与所处杭州湾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的区位条件,及全国综合实力近30强的地位明显不符,服务业的长期滞后势必对绍兴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制约。

(五)城镇化规模和质量需双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绍兴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发展。但同时应该看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渐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2018年绍兴城镇化率达到66.6%,仍低于全省2.3个百分点。根据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纲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72%以上。目前我市提高城镇化率主要依靠镇村改街居和外来人口入迁,但外来人口常居住于城区或中心镇,形成我市城镇化率高但城市化率低的尴尬局面。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低素质外来人口呈回流趋势。从这个层面上说,下阶段我市提高城镇化率(城市化率)的任务更为艰巨。

三、加快绍兴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是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绍兴构筑竞争新优势、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时期。如何克服路径依赖,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是绍兴急需努力的方向,更是关系绍兴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代新要求,绍兴需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向“全省第一方阵”奋勇前行。

(一)做好“融杭联甬接沪”大文章,构建产城融合体系

跳出绍兴求发展,借梯登高求发展,不遗余力做好“融杭联甬接沪”这篇大文章。一是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全省“四大”建设、杭绍甬同城化发展机遇,主动融入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积极对接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宁波舟山港全球航运体系。全面实施综合交通网络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平台协同化、城市发展融合化行动,推动大城市建设迈上更高台阶。二是推动全市域协同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来谋划产业布局,配套完善土地、金融等要素资源供给制度。围绕构建网络化都市区,大力实施市域互联互通工程。统筹诸暨、嵊新城镇组群发展,加大小城市培育力度。有序推进“撤镇设街”和乡镇行政村规模调整。深化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统筹三区连接区域规划建设,推动柯桥向镜湖一体化相向发展、上虞“拥江向西”发展,构建空间对接、资源整合、服务共享新格局。

(二)做好“科技创新”大文章,强化创新驱动

要坚定走科技创新之路,始终把科技创新及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创业放在首位。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对具有行业带动性质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给予政策、资金及项目支持。二是培植政产学研合作新优势。加强与大院名校、国家级研发机构合作,引进共建一批高质量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探索域外研发“飞地”建设。三是发挥创业创新平台作用。高标准建设科创大走廊,提升发展绍兴高新区,探索“一区多园”模式,打造好“万亩千亿”级产业新平台。

(三)做好“文化融合”大文章,优化服务业结构

服务业不仅是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还具有强大的吸金能力,要像抓二产大项目那样脚踏实地抓服务业。一是抓好服务业重大项目“百项千亿”工程。推进省级服务业强区培育试点建设,加快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聚焦研发检测、制造服务、智慧物流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共享经济。二是抓好文化产业融合工作。融入省“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小镇、创意街区建设,打造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强文商旅融合,高标准建设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抓好大禹陵景区提升、酷玩小镇二期、东山文化旅游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进兰亭、柯岩创建国家5A级景区。

(四)做好“美丽绍兴”大文章,构建生态治理体系

当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质量提升的间接外部效应更加突出,生态资本化与资本生态化结合互动的发展路径已然明晰。一是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绿色发展,落实能源“双控”,加快“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能效领跑者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绿色制造标杆园区。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清洁排放标准改造”行动,推进工业园区臭气治理,加强化工、涂装、印刷包装等行业治理,强化固废、危废动态监管。三是深化美丽大花园建设。推进城市景观提升工程,改造提升沿路沿河沿线环境,巩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五)做好“政策引领”大文章,提供政策支撑保障

强化政策导向扶持作用,通过政策引领转型升级、鼓励转型升级、保障转型升级。一是完善人才政策。加强高层次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和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着力引进国家、省外籍专家智力、紧缺高端人才和团队。二是强化金融支持政策。搭建政府、银行、企业合作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帮助更多小微企业获得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差异化信贷管理,积极帮助成长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缓解融资难题。三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落实“一窗办”、“全城办”、“一证办”、“移动办”,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为企业做精做专提供更优质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