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快讯 > 统计分析

筑牢“压舱石”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中国成立75年绍兴工业经济发展成就
信息来源:绍兴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4-10-11 09:28:59 浏览次数: 字号: [ ]
分享: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发展块状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数实融合”,奋发图强、砥砺奋进,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工业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日益巩固,为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压舱石”作用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绍兴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量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3.19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改革开放后,绍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199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2003年、2007年、2016年分别突破5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2023年达3118亿元。1979—2023年,绍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按可比价计算);2023年,绍兴全部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6.9%,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

(二)工业企业数量倍增,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绍兴工业企业规模逐步壮大。1949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仅2个;1978—1999年,全市工业企业数由3173家增至72653家;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增至5343家。与此同时,工业经济各项主要指标总量均实现扩张。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只有0.80亿元;1978年增至9.33亿元,较1949年增长10.6倍;1998年又增至1763亿元,较1978年增长188倍;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资产1209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8273亿元、利润530亿元,分别较1998年增长155倍、114倍、161倍。

经济总量的扩张,离不开微观企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领域的创新研发、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带动绍兴工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绍兴规模以上工业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制造业企业1272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32家,超百亿元企业4家;以制造业为主的7家企业入选2023年中国企业500强。

(三)工业产品日益丰富,新产品接续出口动能。新中国成立初期,绍兴工业产品相对单一,以生产纱、布、黄酒、轴承等为主。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市工业产品不断丰富、产量大幅增长。钢铁等原材料、机床等机械行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钢材产量由1978年7.80万吨增至2023年的169.78万吨,水泥产量由6.93万吨增至799.17万吨,金属机床产量由388台增至1.54万台;日用消费品日趋丰富,2023年,冰箱、油烟机、电饭锅、燃气灶等产量分别达15.59万台、207.66万台、518.89万台、184.28万台;集成电路等产品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23年,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圆片等产品产量分别达19.09亿块和2.9万片。

在产品品种多样、产量增长迅猛的支撑下,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达983亿元;以家用电器、原料药、汽配等产品出口逐步提升,以弥补纺织等传统产品出口低迷的影响,成为全市工业出口增长的新动能。2023年,绍兴新产品出口规模264亿元。

二、产业转型协调发展亮点纷呈

(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绍兴工业经济实现由弱到强、结构由单一到健全的巨大转变。1978年,食品、纺织、机械成为绍兴三大重点行业,三大行业产值占比66.5%;改革开放后,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代表的新兴工业行业从无到有,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演进,高新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逐步成为绍兴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制造业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企业249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6.5%;实现营业收入4777亿元,占比达58.3%。从增加值增速来看,2014—2023年十年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从比重来看,2023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64.5%,较2013年提高36.1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占高新技术制造业比重高达48.8%。先进制造业引领绍兴工业重点行业向高端化演进。

(二)所有制结构多元并进。新中国成立初期,绍兴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1978年,绍兴工业经济集体经济长足发展,县属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4.2%。党的十五大后,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控股经济、民营经济、外商和港澳台商经济协同发展的格局日渐形成,并迸发勃勃生机。民营经济成为绍兴工业发展的主力军。2023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5020家,占比94.0%;增加值占比86.4%。外资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从零起步发展壮大。1984年,绍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嵊州成立,拉开了绍兴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序幕。到2023年,规模以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321家,占比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14.3%。

(三)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区间工业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主要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后,地区间发展差异性扩大。本世纪,在各项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县域特色产业加速转型,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从工业支撑作用来看,2023年,各区、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其GDP比重除越城区之外均在40%左右;其中柯桥区、上虞区、新昌县占其GDP比重均超43%。

三、新型工业化体系加速建立

(一)传统产业焕新:近年来,绍兴不断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纺织行业通过抢抓低碳产业发展、设备工艺升级和数字化变革与绿色低碳制造方式转变,致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能效水平提升。目前已有80%左右的企业配备半自动、自动染料助剂称量输送系统,同时用能排污监测系统实现全覆盖。珍珠产业以“链长+链主”协同机制为抓手,聚力擦亮“珍珠特色”,夯实“中国珍珠之都”的国际地位。目前已拥有各类珍珠经营主体90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珍珠加工和商贸、珍珠创意设计、珍珠生物医药、珍珠文化旅游等为核心的现代产业集群。化工行业依托产品、业态的差异化优势,通过错位发展,在细分领域做优做强,目前已培育形成2个年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氟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现代纺织、绿色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等五大传统产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37.4亿元,占比达43.5%。

(二)新兴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支撑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增长势头较为强劲。2014—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8.7%,高于同时期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5.0个百分点;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42.0%,占比连续十年稳步提升,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50%。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支撑带动作用,如集成电路技术创新赋能持续加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供从晶圆代工到封装测试的一站式代工服务;如袜业数字化改造奖补政策持续推进,最高补助额可达企业投资额的50%,有力促进了袜企加速“智改数转”,目前,绍兴制造的袜机不仅占到了国内市场的93%,国外市场亦逐年增长,中南亚市场已超60%。

(三)未来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决定产业未来。绍兴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4151”计划,扎实推进现代纺织、集成电路等“10+2”产业集群培育,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跃升、新兴产业“链条式”突破、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全力争取环杭州湾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和现代纺织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坚持数实融合、“软硬兼施”,进一步做强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制造业,大力培育发展软件产业,纵深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通过内育外引、加速布局,形成以芯联、老鹰、芯云半导体领衔的芯片产业链,赛思倍斯、洪量新材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和汇健生物等一批生命健康创新企业。

经过75年的砥砺奋进,绍兴工业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向新”的方向坚定,“高质”的特征明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已显成效。竞逐未来,绍兴工业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加坚定地协同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奋力谱写新绍兴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不竭动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